貴州成考試題《中國古代史》復習知識點(一)-成考復習資料
政治
(一) 中央集權制度
1.秦朝開始確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政治、經濟、文化)
2.漢武帝的大一統:
3.唐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4.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集中軍權、行政、司法和財權;科舉制發展
5.元朝的行省制度
6.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從中央到地方、明律、特務統治、八股取士
7.清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文字獄
(二) 政治制度
1. 禪讓制(原始社會)
2.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夏啟“家天下”)
3. 分封制:(西周分封諸侯的制度)
4. 秦朝:郡縣制度
5. 兩漢時期政治制度(“漢承秦制”)
⑴刺史制度:(監察制度)西漢武帝始自東漢止 “刺史”“州牧”
⑵郡縣制與封國制并存:武帝“推恩令”“附益之法”
⑶察舉制(選官制度)自上而下推舉人才;東漢形成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
6. 唐朝時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科舉、府兵、募兵)
(三) 改革及變法
1.春秋戰國時期:
⑴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
⑵魯國“初稅畝”
⑶魏國李悝楚國吳起和商鞅變法(秦國)
2.北周武帝的改革,后滅北齊,統一黃河流域
3.北魏孝文帝改革P57(背景及影響)
4.五代后周周世宗改革增強了后周的實力,為后來結束割據局面奠定基礎
5.“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
(四) 中國古代“治世”
1.西漢時期:“文景之治”
2.東漢時期:“光武中興”
3.唐朝:“貞觀之治”P70:“開元之治”
(五) 動亂及起義
1.“國人暴動”:-841年(西周平民和奴隸的反抗,周厲王逃跑)
2.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楚問九鼎、臥薪嘗膽、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3.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4.“永嘉之亂”:311年,匈奴貴族與羯族聯軍攻陷洛陽,俘虜西晉懷帝
5.隋末農民戰爭:翟讓、李密領導瓦崗軍
6.唐朝后期:安史之亂 唐末農民戰爭(黃巢)首次提出平均思想
7.北宋滅亡:“靖康之變”1127年
8.明初“靖難之役”;明末農民起義(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
9.清康熙年間,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亂”
(六) 疆域
1.秦朝的疆域:
2.唐朝的疆域:
3.清朝的疆域:
經濟
(一) 經濟制度及賦稅制度:
1.井田制:(西周時期的土地國有制度)
2.由公田到私田:(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
3. 西漢時期:編戶齊民制度(人頭稅的開始)
4. 隋朝沿用北魏以來的租調制,以庸代役的制度開始部分實行
5. 唐朝前期:租庸調制;唐朝后期:兩稅法
6. 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方田均稅法和募役法
7. 明朝“一條鞭法”1581年張居正
8. 康熙“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9. 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征收“地丁銀”
(二) 經濟發展概況:
1. 農業
⑴農作物:
①商周時期:“五谷”
②兩漢時期:稻麥成為主要糧食作物
③茶葉在唐代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開始征收茶稅
④北宋時期從越南引進水稻良種占城稻
⑤明朝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國外引進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
⑥清代前期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
⑵工具:
①商周時期:木、石、骨、蚌(少量青銅農具)
②春秋時期:鐵農具出現;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③兩漢時期:鐵農具使用廣泛(西域和珠江流域)
④曹魏時,馬鈞改進了翻車,用于灌溉
⑤唐朝時期:創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車;曲轅犁便于水田耕作
⑥北宋時期:尖頭犁鏵、人力操作的踏犁
⑶耕作技術:
①商周時期:糞肥、草木灰、綠肥
②春秋戰國時期:牛犁耕并推廣(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③兩漢時期:耕犁裝犁壁翻土碎土,早歐洲千年;西漢趙過發明播種耬車;二牛抬桿的牛耕法推廣
④唐朝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對自然生態平衡有所影響
⑷水利工程:
①春秋戰國時期:桔槔(中原)芍陂(楚孫叔敖)都江郾(戰國秦李冰)鄭國渠(戰國)
②兩漢時期:黃河流域灌溉渠;江淮江漢陂池;東南排水筑堤;西北坎兒井
③隋朝時期用運河灌溉
④唐朝派專職官員管理水利工程
2. 手工業 臨沂成人高考 臨沂成人學歷進修 臨沂成人學歷教育 臨沂銀橋教育
⑴青銅鑄造:商周手工業的主要部門
⑵冶鐵業:
①春秋戰國: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多年。
②西漢:煤成為冶鐵燃料、淬火技術
③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低溫煉鋼技術發明推廣
④北魏相州以制造軍刀著稱;百煉鋼技術成熟:“灌鋼法”
⑤唐朝時冶鑄業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⑥北宋時期,煤的開采量很大,煤還廣泛用于冶鐵煉鋼
⑶陶瓷業:
①商周原始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②魏晉南北朝:南方盛產青瓷、北方創制出白瓷
③唐朝的唐三彩;青瓷中的秘色瓷;刑窯的白瓷:“南青北白”
④北宋制瓷業水平超過前代:定、汝、哥、官、鈞窯是著名的五大瓷窯;江西景德鎮以生產青白瓷著稱
⑤元朝時,景德鎮成為全國著名的制瓷中心
⑷漆器:
①原始社會河姆渡遺址:紅漆碗
②商周達到較高水平;周朝漆工藝用于車制造
③戰國漆工藝夾纻技術
④兩漢時期:“萬人之功”
⑸紡織業:
①戰國:長沙楚墓出土的麻布
②西漢: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素紗禪衣;東漢:新疆地區種植棉花
③曹魏的紡織業中心襄邑、洛陽;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蜀漢蜀錦
④北宋絲織品產地以兩浙和四川為中心
⑤棉紡織業在南宋時擴展到江南,棉紡織業的興起標志著棉布逐漸代替了麻布,成為主要衣被原料
⑥元朝民間棉紡能手黃道婆;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
⑹煮鹽釀酒業:
①春秋戰國:山西池鹽、山東海鹽、四川井鹽
②春秋戰國:用由造酒,這是我國古代釀造技術的重要發明
③漢代:池鹽、海鹽、井鹽;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制度
⑺造船業:
①秦漢造船業發展迅速
②唐朝時期:中國能制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海上霸王”;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這是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
③北宋造船技術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萬石船”;南宋的明、泉、廣州是造船業中心
⑻造紙業:
①西漢前期的紙(甘肅天水放馬灘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②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
③魏晉南北朝時期,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北方的洛陽、長安,南方的建業、揚州都是有名的造紙中心
3. 商業
⑴城市:
①春秋戰國:齊國臨淄、楚國郢等
②兩漢時期:城市都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匈奴“遠驅牛馬與漢會市”;兩漢時期“五都”:長安、洛陽、成都、邯鄲、臨淄、宛
③隋唐時期,長安和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國的商業大都會;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以揚州、成都為東西兩個中心;唐后期,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天下之盛,揚為首”“揚一益二”
臨沂成人高考 臨沂成人學歷進修 臨沂成人學歷教育 臨沂銀橋教育
④元朝的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為著名
⑵交通:
a) 夏朝:“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
b) 商周:施舍;郵驛傳遞制度
c) 隋朝:開鑿大運河
d) 隋唐時期交通要道上還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驛驢”;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
e) 元朝的交通運輸業:陸路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海上南北海運的開通、內河航運開鑿了會通河、通惠河 P117
⑶貨幣:
a) 商朝用貝作為貨幣
b) 秦朝: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秦半兩)
c) 兩漢時期:漢承秦制,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五銖錢)
d) 隋仍鑄五銖錢
e) 唐高祖行“開元通寶錢”,以后貨幣以它為范式
⑷商業
a) 商朝重視商業:“商人”
b) 唐朝:有交易場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柜枋(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市的買賣時間有限定;唐后期城市里有夜市、農村里有草市;胡商遍布各大都會
c) 北宋時大城市的商業活動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營業時間也不受限制“瓦子”;東京是最大的商業都會:“交子”紙幣的推廣反映了商業的高度發展
d) 南宋的商業城市以臨安最為繁榮;遼的南京是抽業繁盛的城市;中都是金的商業中心;邊境的互市貿易
e) 明清時期國內市場擴大,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放市場;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興起
4. 江南經濟的開發:(原因)
⑴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農業得到開發,使南北經濟趨于平衡,為經濟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礎。
⑵安史之亂后,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⑶五代時全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
⑷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已經由北方移到南方,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蘇湖熟,天下足”
5. 明清時期時期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但發展緩慢(原因)
文章標題:貴州成考試題《中國古代史》復習知識點(一)-成考復習資料
原文地址:http://www.959328.com/gqb/327.html
版權申明:內容來自互聯網,請自行判斷內容的正確性。網站提供的成考信息僅供參考,報名時間、入口、費用、條件等有關信息請以貴州省招生考試網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內容與版權問題等請與本站聯系。
文章評論(已有0條評論)